发布日期:2025-07-05 23:43 点击次数:134
外反向斜刀:“S”形曲线外曲沟边刮蹭,锉磨斜面,斜面翻转对称,转向处沟边磨宽,这种工艺特点流行在西周中期。
图片
大斜刀工艺:刮蹭出两条阴线,一条外侧沟壁刮斜。这种工艺手法流行在西周中晚期,俗称大斜刀。
图片
注意啊,这斜坡,都是非常非常细致的,成一点角度的刮蹭出来的斜坡,所以我们经常说:西周中晚期的玉工应该可以得到历朝历代的百工奖。刮蹭的工艺水平已经到了巅峰水平了。反而西周晚期之后,春秋,战国,汉代的刮蹭工艺水平都无法和西周中晚期比较了,甚至越来越不醇熟,这很大的可能是与砣具的开始使用有很大关系。
内反向斜刀:砣辗重圈“S”纹,勾卷内侧刮蹭斜面,斜面反转对称。出现在春秋中期。我们通常俗称为:反向斜刀S纹。
图片
刮蹭的剔地或者减地工艺,在地子或斜面上会出现满布或者散布同向的,锐利的细凹槽与断续细条凸脊。满布或者散布晶粒凸点,晶团凸脊与凹洼。
上面这句话,就是总结了,所有时代的使用刮蹭,做出来的剔地或者减地工艺所出现在地子或者斜面上的显微工艺痕迹特点:尤其是细条凸脊与凹槽,晶粒凸点和晶团凸脊的分布,比例,占比,排序。
春秋中晚期的:内反向斜刀,呈现宽浅风格,战国早期则呈现深窄风格。
战国时期,刮蹭工艺主要用于辅助砣辗工艺的不足,在春秋战国时期,砣的运用还并不醇熟,会出现一坑一坑的在一条阴线里的接续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刮蹭经常会出现在点砣阴线间的接续,宽窄不一沟边,深浅不一的沟底的刮修上面。
这点很重要,我反复强调了啊,春秋战国时期,阴线的制作工艺经常会出现砣痕和刮蹭痕迹并存的现在,我们管它叫做复合痕迹。你会在阴线上发现一凹一凹的小丁砣留下来的砣痕,但在一凹一凹的点砣之间,又会有刮蹭来修饰连接。
西汉早期开始玉雕边框,动物浅浮雕饰纹,尤其是綯卷尾部,流行以瓦沟纹来装饰,以突出光影效果,突显动态。
瓦沟纹的制作是先用砣辗阴线打样,再以石核或者石片沿着阴线剐蹭瓦沟,最后再以各级的磨石进行锉或者抛磨,以呈现弧凹瓦沟纹。这里就出现了三种工艺手法了,砣,刮蹭,磨。所以在瓦沟纹上面,你经常会看到这三种痕迹的遗留,砣痕:会出现满布晶粒凸点,散布晶团凸脊与凹洼,且每个晶团的顶峰高度和另外的晶团的顶峰的高度都不一样,有落差。刮蹭:细条凸脊与凹槽,晶团和晶团的高度一致,平顶。磨:类平行的,不会那么高耸和落差很大的细条断续凸脊。一定是类平行的啊。
图片
唐代的玉梳背的榫部,都是以石核或者石片,刮蹭减地出来的,再经过磨石的锉或者抛磨而成的。所以会并存着刮蹭和磨的痕迹。
图片
好了,我们简单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一些刮蹭工艺的运用,这只是最简单的介绍和提示,后续我们会逐一的进入每个时代,去对每个考古出土玉器的显微工艺痕迹来进行讲解。一个器物上面会有多种工艺痕迹,可能有切割痕,有阴线的刮蹭痕迹,也有砣痕,也有磨痕,有钻孔的痕迹,也有抛磨的痕迹等等。所以我们必须把基础知识打牢,才能在后续分析器物的时候,逐一进行对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pc28官方开奖预测走势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